<thead id="z4mfv"></thead>

  1. <acronym id="z4mfv"></acronym>

      溫馨提示
      如需更好的體驗效果,請用谷歌、火狐等瀏覽器打開。
      不,謝謝
      射頻技術
      發稿時間:2022-04-24

      射頻技術(RF)是通過特定穿刺針輸出超高頻無線電流,使局部組織產生高溫,起到熱凝固或切割作用,從而治療疾病的技術;通過專門配置的神經刺激功能,可發現和精確定位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,用射頻電流阻斷或改變神經傳導以達到解除疼痛的目的。射頻技術緩解疼痛維持時間長,射頻安全、可控性強,可在清醒的下完成,恢復迅速。

      射頻技術應用于臨床治療各種慢性疼痛已有80余年的歷史。 1931年,Kirscher首次應用電凝技術治療三叉神經痛。20世紀50年代末誕生了第一臺射頻治療儀,在治療慢性疼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。射頻治療鎮痛原理:射頻電流流過組織產生不斷變化的電場,電場對組織中的電解質離子產生作用力,使其快速移動;離子在組織內摩擦和撞擊產生磁場/熱量(在組織內表現為場效應/熱效應),使致痛因子分子機構及理化特性發生改變、神經細胞膜的通透性發生改變、神經傳導順應性發生改變,從而起到鎮痛作用。射頻技術優勢:1、溫度可控,可以產生準確定量的熱凝能量;2、可以根據阻抗判斷組織類別;3、可以應用神經刺激判定穿刺針是否到位;4、神經破壞局限、程度可控且可逆;5、穿刺針極細,組織損傷小,并發癥少;5、微創、安全、簡單、易于掌握;6、無手術瘢痕、可重復治療。常用射頻模式主要包括:標準射頻模式、脈沖射頻模式、雙極射頻模式。標準射頻模式又稱射頻熱凝或連續射頻模式,是一種連續的、低強度的能量輸出模式,電流產生的熱效應導致蛋白變性、神經纖維破壞,從而阻斷疼痛信號的傳導。脈沖射頻模式一種不連續的、脈沖式的電流在神經組織周圍形成的高電壓、低溫度的射頻模式,脈沖式電流傳導至針尖,在神經組織附近通過電壓快速波動引起的場效應而起到鎮痛效果。因其不損傷神經、不出現神經熱離斷所造成的感覺減退、酸痛、灼痛和運動障礙,又具有顯著療效,因而在疼痛疾病及治療中擁有巨大潛力及應用價值。雙極射頻模式是由兩根電極形成射頻回路,可產生更加廣泛的射頻治療范圍,根絕參數和治療目的不同又分為雙極標準射頻和雙極脈沖射頻。

      射頻治療在周圍神經中的應用

      脊神經根射頻治療

     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、神經根性疼痛、神經損傷后疼痛、術后切口痛,根據疼痛部位選擇合適的射頻模式

      神經干射頻治療

      1、三叉神經痛(上頜神經、下頜神經、眶上神經、眶下神經等);2、舌咽神經痛;3、脊神經后支痛;4、其他周圍神經(枕神經痛、肋間神經痛)。

      末梢神經射頻治療

      1、頭皮末梢神經;2、殘肢末梢神經。

      射頻治療在神經節中的應用

      脊神經節射頻治療

     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、神經根性疼痛、頸源性頭痛、神經損傷后疼痛、術后切口痛等。

      顱神經節射頻治療

      三叉神經痛(半月節)

      蝶腭神經痛(節)

      交感神經節射頻

      腰交感神經節射頻熱凝: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頑固性疼痛、糖尿病并發的下肢血管病變、周圍神經病變、復雜性局部疼痛綜合征、頑固性下肢灼痛等。

      奇神經節射頻:會陰部疼痛。

      射頻在椎間盤中的應用

      頸腰椎間盤突出癥

      射頻治療在關節中的應用

      肩關節、骶髂關節、關節突關節、膝關節射頻

       

      射頻治療在軟組織中的應用

      治療主要集中在筋膜和骨膜的連接處、肌肉的肌腹部位、骨筋膜室或骨筋膜管、骨與肌肉筋膜間隔區域等。



      国产免费无码AV